提到酒,你会想到什么?是传统白酒的辛辣?啤酒的清爽?还是威士忌的厚重口感。然而,有一款酒却在年轻人中悄然走红,这就是中国劲酒。这款曾经被视为中老年专属的保健酒,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年轻人调酒桌上的“新宠”。为什么劲酒能够从“老年保健酒”成功破圈,成为“年轻人的口粮酒”?它的成功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劲酒的故事要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国营酒厂说起。1953年,湖北大冶成立了御品酒厂,主要生产清香型白酒。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企业经营僵化,酒厂一直处在亏损状态。1987年,吴少勋被调任酒厂厂长时,面对的是700万债务、产品滞销的烂摊子。
转机出现在1989年。当时一位马来西亚华裔商人李学礼在广交会上注意到酒厂生产的滋补酒,并提供了两个药酒配方——“劲酒”和“养命酒”。吴少勋选择了“劲酒”,并带领团队三次改良配方,结合中药材如当归、枸杞等,成功推出了首批6,536瓶劲酒,这也成为劲酒崛起的起点。
上世纪90年代,劲酒通过电视广告“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迅速打开市场,同时推出创新的125毫升小瓶包装,契合“健康饮酒”的理念。1997年,劲酒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这一数字较10年前翻了20倍。
1998年是劲酒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湖北省推行国企改革,大冶决定将御品酒厂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并由吴少勋接手。酒厂改名为“湖北劲牌酒业有限公司”。在改制过程中,吴少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精简人员、压缩管理层、优化生产流程。这些举措让企业迅速摆脱了传统国企的沉重包袱,迈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轨道。
事实证明,这次改制是劲酒崛起的关键。到2006年,劲酒的销售额突破10亿元,2017年更是达到百亿元,成为保健酒市场的绝对龙头。
尽管劲酒早已在保健酒市场站稳脚跟,但从2017年开始,它的增长却陷入瓶颈。这与保健酒市场的天花板紧密关联。劲酒的破局之路,选择了“年轻化”。
劲酒的年轻化转型有两个重要抓手:产品适配性与传播方式。首先,劲酒的酒体风味在常温下被形容为“中药味浓”,但冰镇后却展现出复合的木质基调,与威士忌有些类似。同时,35度的酒精度既不会让人“一口断片”,又能提神醒脑,十分适合年轻人尝鲜。最重要的是,劲酒可以与多种饮料调配,无论是红牛、旺仔牛奶,还是酸梅汤、雪碧,都能碰撞出独特的风味。这种“调酒基底”的定位,让劲酒成功走进了年轻人的日常饮酒场景。
此外,劲酒的125毫升小瓶装也为它的年轻化铺平了道路。“小瓶装不贪杯”的理念不仅契合当代人的健康饮酒观,还降低了尝试门槛。每瓶售价9-17元,价格亲民,被网友称为“15块钱的东方威士忌”。
与传统酒企不同,劲酒在年轻化转型过程中,主动拥抱了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红利。近年来,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涌现出大量关于劲酒的创意视频和二次创作内容,比如“劲酒+红牛像两位比武武士”“劲酒+酸梅汤重返温柔乡”等调酒教程和段子,引发了无数年轻人的兴趣。
更有趣的是,劲酒并未干预这些调侃与创意,反而以一种“看热闹”的姿态默许了这种自发传播。这种品牌态度让劲酒进一步拉近了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成为一种兼具趣味性和仪式感的饮品。
2024年,劲酒的相关视频点赞量动辄上万,评论区更是热闹非凡。这一年,劲酒的营收突破130亿元,进入中国白酒销售额前十,成为酒类市场的“黑马”。
劲酒的成功背后,是多种因素的叠加。从1998年的产权改革,到产品策略的调整,再到与年轻人沟通方式的转变,每一步都精准踩在了时代的节奏点上。
更重要的是,劲酒的品牌策略没有走“刻意讨好年轻人”的套路,而是通过接地气的产品和传播方式,让年轻人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劲酒。从125毫升的小瓶包装,到调酒多样性,再到价格亲民的优势,劲酒用“易玩、好喝、不贵”的特质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劲酒的崛起是中国酒企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典型案例。它向市场证明,年轻人并不排斥传统的东西,他们只是厌倦了被强行“年轻化”的标签所束缚。放下架子,展现包容,提升产品的趣味性和适配性,反而能自然吸引年轻花钱的那群人的注意。
在2025年市场调整期内,劲酒的销量逆势增长超50%,部分地区甚至会出现断货现象。劲酒的成功,不单单是一家公司的胜利,更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未来,中国劲酒还能创造怎样的奇迹,让我们拭目以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