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61 年前季克良从江苏南通一路颠簸扎进贵州深山,完成了从“学徒”到掌舵者的跃迁,破译了茅台酒的诸多密码……如今 86 岁的他犹如一缸陈酿茅台,散发着独特的“酱香”味道。
在中国白酒的浩瀚星空中,茅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提到茅台,让人不由自主地将其与季克良联系在一起。他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满头银发的长者,将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心血丝毫没有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热土;他既是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的传承者,又是茅台现代化发展的开拓者;他见证了茅台从一个濒临困境的小酒厂成长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他的身上,我们正真看到了对品质的坚守、对创新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以及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这位“茅台异乡人”如何通过坚持与跃迁,成为人类眼中的酿酒名师?《企业家》杂志记者走进茅台,与季克良进行对话,探索茅台与他如何彼此成就。
8月的赤水河在充沛雨水的冲刷下,裹挟着贵州山里特有的红泥,犹如浑赤的游龙盘旋在山涧之间,助力多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整个河谷弥漫着生命的活力。这个季节,无论在茅台镇的哪个角落,都弥漫着酒糟散发出的浓重“酱香”,含着甜味、略带焦煳,复杂得难以描述。夜幕降临时,两岸华灯璀璨,楼房、远桥、倒影入水,随波跃闪,远山有灯光星星点点,引入云天。广场人来人往,河岸自歌者激昂高亢、声动霄汉......
然而,1964年的茅台镇却是另一番景象:到处是泥巴土坯茅草房,交通极不方便,茅台酒厂的艰苦更是不言而喻。季克良说:“那时候,生产期间曲子自己踩、红粮自己背、工具自己领,维修自己干、窖泥自己挖......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动手。酒运出去靠人工背,领导出去开会要先坐马车到遵义,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有了公共汽车,但也是三天才有一趟。从茅台到遵义需要在长岗住一晚,第二天才能到遵义,夏天须对付空中的蚊子、床上的臭虫,冬天则要忍受熏天的煤气、刺骨的寒风。1975年的时候,厂长和工人都住在一起,1978年时还以高粱(红粱面)、红苕干、苞谷当主粮。”
一个出生于江苏南通、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为江南大学)食品发酵专业的大学生,可完全去大城市做研究工作,而且当时茅台的发展正处于低谷,为何需要选择到几千里之外、条件艰苦的山沟里,一待就是61年?季克良回忆:当时毕业分配不能自己选择,由国家统一分配,到需要的地方去。他与夫人徐英作为当时轻工业部为振兴茅台而派遣的新兴科技力量,是当时被寄予厚望的白酒企业技术员。
刚到茅台的时候,季克良也有过无法陪伴家人的遗憾与挣扎:担心结婚后无法离开,选择推迟婚姻;因工作原因很少有机会回家,直到1998年才和夫人第一次一起回江苏南通。但作为茅台酒厂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茅台酒的酿造与学校里学的、书本上写的大不一样,有着太多的奥秘等着挖掘,年轻而火热的心很快就被点燃了。于是,季克良与夫人一头扎进发酵工艺的研究中。当时的刘同清厂长以及茅台酒厂对人才的渴望和满腔的热情,也抚慰了他们迢迢远行的风尘、环境条件的简陋、工作生活的辛苦。他醉倒在这妩媚青山里,并用一生来践行。
面对许多外部机遇,季克良选择了拒绝。比如曾有烟台企业开出提供一套别墅以及年薪5万元(远超他当时150多元的月工资)的优厚条件。季克良说:“我的成长与茅台的发展紧密相连,是茅台培育了我。”“我只懂酒,而且只懂茅台的酒。”他的拒绝,不仅是感情与责任,还是对“实事求是”原则的坚守,更是对这片土地和企业强烈的归属感。
图为整颗高粱、高温制曲、高温发酵、高温蒸馏……是茅具一格的酿造工艺,茅台人对传统工艺保持敬畏之心,坚持把酱酒做好。
2015年,76岁的季克良正式退休。2018年,茅台集团为满足生产要成立工艺技术攻关小组,已经退休3年、年近80的他二话不说,又加入小组继续发光发热。
今天的茅台镇早已不是当年季克良初到的那个原生态小山坳,变成了中国负有盛名的小镇,甚至成为爱酒人和懂酒人的精神家园。季克良也不再是茅台的异乡人,而是把根扎在这山里、离不开“酱香”熏陶的茅台人,或行走在赤水河边,或坐着公交车去茅台指导技术。
大娄山养育了茅台镇的人,他们朴实、热情,与酒紧密相连。走在大街上,他们会热情地给你打招呼,讲述茅台镇的故事,讲述酒的故事,更会提起一个人——季克良。他们说:没有季克良,就没有茅台的今天;没有季克良,就没有茅台镇这些酒厂的今天。
为什么茅台镇的年轻人会如此敬重这位老人?季克良是如何推动条件简陋的小酒厂一步步壮大起来的?他为茅台镇酿酒工艺的发展做了什么?他的故事给出了答案。
酿酒工艺既要继承传统,还要科学、规范。季克良刚到茅台时酒厂正处于低谷期,员工不足300人,产量仅220吨,亏损额高达84万元。但季克良很快就被厂区浓郁的酒香吸引了,发现茅台工艺和世界上任何一种蒸馏酒都不一样,有些甚至完全相反。他说,当时目之所及,几乎所有的重要工序都与炎热紧密关联:高温制曲、高温发酵、高温蒸馏;还有那漫长的堆积发酵、入池发酵、七次取酒、九次蒸煮......茅具一格的酿造工艺激发了季克良的探索精神:我要弄清楚茅台酒特殊在哪里、秘密在哪里?为何需要用整颗高粱?为何需要高温蒸馏?为何需要高温制曲?为何需要季节性生产?为何需要坚持人工踩曲?对于老传统是要恪守还是有所取舍?到底是哪一道特殊工艺给酒带来了哪种特殊品质?
于是,季克良深入车间、班组,看老师傅们勾酒、调酒,不懂就问,认线年吊唁养母后回到茅台,他被安排到车间工作,跟着茅台酒创始人之一的李兴发。每天都是李兴发说每个工艺流程及要点、细节,季克良负责记录,3年里记下几大本的笔记,成为季克良破解茅台密码的关键,也为他规范酿制工艺提供了重要依据。季克良说,虽然一直没有人解释为什么突然让他下车间工作,但他从心底相信是组织为了培养他。那3年也是他在茅台最重要的3年,他戏称相当于“上了3年研究生”,让他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经过长期积累,被奉为金科玉律的茅台生产规律,被季克良一条条总结出。为此他还写下《我们是如何勾酒的》《提高茅台酒质量的点滴经验》《增产酱香酒的十条经验》等一系列论文,出版了《茅台酒酿造技艺原理与实践》等书,向世人公开阐明茅台酒体的酱香、醇甜、窖底三种香型,并回答了茅台为何需要勾兑以及怎样勾兑的问题。他优化提升了茅台酒的工艺,使茅台酒的质量始终稳定,也向其他酿酒企业分享了技术成果,推动了全国白酒的生产和发展。这段岁月里,季克良从技术员做起,跟在老一辈酿酒师后面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从生产技术副科长到分管技术的副厂长,再到1983年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厂长。
季克良升任厂长后,带领茅台开始了“优质、高产、低耗”的“八大技改”,如改煤火烧锅烤酒为蒸汽烤酒、天锅冷却为冷凝器冷却,等等,这些技术改造为茅台产能的提升奠定了基础。2003年,茅台产量首次突破10000吨。
1985年,季克良出任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他先后主持建立了茅台酒厂18项管理标准、14类技术标准,涉及技术工艺标准、品质衡量准则、工作标准等,还建立了全过程的质量检验体系,有效控制产品质量。
无论是厂长还是总工程师,季克良始终觉得自身的专长是技术而不是管理,所以只能用“笨”办法管理茅台。
在制定政策方面,比如利益分配,向脏的、苦的、累的工种倾斜,也向班长、副班长等承担较大责任的岗位倾斜;不以职位高低来分配,而以工作年限和贡献大小来决定;重视员工素质的培养,让他们了解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保证酒的产量和质量;等等。
对于生产方面遇到的问题,季克良主张“倒推法”。比如,生产不出酒的时候,倒推回去找原因;质量不稳定的时候,倒推工艺、环境、原料、设备等每一个细节问题,这样就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季克良强调学会思想观念的转变,从重视生产、重视质量到市场、消费者并重,等等。总之,在管理上遵循一个原则:专业的人管理专业的事,尽可能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他自己则只对研发技术负责,从不批条、不介绍销售事务。
季克良说,在茅台的长期工作中,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深深感染着他。那时候条件很艰苦,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工作量很大,但是工人们从不叫苦、从不抱怨,一直默默坚持。工作之余,还要努力地把家庭生活兼顾好,不耽误生产。敬业、勤劳、本份、团结、互相帮助......一线员工身上的这份淳朴,是很多“文化人”所缺乏的精神,他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好品质。
从1964年一直到1984年他当上厂长,其间由于种种原因,茅台酒厂整整20年没再进过一个工科大学生,工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面临较严重的人才短缺困境,季克良深感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1973年他借国家倡导办夜校扫盲的机会,给员工讲授酿酒的科学知识。后来又办了“721工业大学”,他主动去讲微生物知识,培养技术人员。1981年任副厂长后,他更加注意员工的培养,从方方面面关心员工,尤其是知识分子,提高了茅台人的整体文化素质。
在计划经济时代,茅台发展速度很慢,茅台酒产量每年仅增产40~50吨,但随着交通条件改善、技术水平提升等原因,1978年的产量达到了1000吨,1991年为2000吨,2000年达到了6000多吨。改革开放使茅台由工厂制变成公司制,再变成股份制,并于2001年成功上市。一路稳步发展,2011年已经实现了3万吨产量,出售的收益达到100亿元。
季克良坚信,时代在发展,消费的人在变化,在当代高端消费理性化、年轻群体迭代的浪潮中,变化的是渠道触达、用户沟通与价值外延,必须重构品牌生命力。现在质量的概念和过去不一样,除了好喝,又要健康,还要有不一样的层次的消费。要依据市场需求来设计,但始终要坚守茅台的品质内核与文化厚度。
季克良坚信,能够长期存在的企业,质量一定是第一位的。他提出:在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上,速度必须要服从质量;在产量和质量的关系上,产量必须要服从质量;在成本效益和质量发生矛盾的时候,成本必须要服从质量;工作量也必须要服从质量。“只要质量好了,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
季克良始于基层,精于技术,成于管理,最终升华于品牌与文化的塑造。他不仅是茅台酒传统工艺的忠实“学徒”和科学“破译者”,更是茅台集团发展壮大的卓越掌舵者和品牌价值的奠基人。他的跃迁之路,完美诠释了尊重传统、拥抱科学、坚守品质、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早已融入茅台的血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白酒产业的发展轨迹。
图为企业管理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陈静向贵州茅台集团原董事长季克良赠送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季克良:酒魂匠心》与《改变世界(四):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精粹》。
品酒是勾兑酒师的日常,然而季克良是对酒精极其敏感的体质。有这样一个故事:上学的时候他听说啤酒是液体面包,当年家里的条件不好,总吃不饱饭,一次在一家啤酒厂实习,他决定尝尝液体面包的味道,喝了一杯,没想到因此睡了整整一天,从此不敢轻易喝酒。
然而,到了茅台之后,他被茅台酒醇厚的酱香味吸引。在酿酒和完善提升工艺的过程中,发现同一批原料经过摊晾、加曲、接种(微生物)堆积、入池发酵、取酒,整个工艺复杂而漫长,每道工序的变化都会对酒的品质产生影响。
由于早期的酒师文化程度有限,个人经验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便严格根据相关要求看花摘酒,也很难保证批批酒精浓度相同、酒质毫无差别。这让季克良对完成技艺总结工作的决心更大了。标准化工艺对品质的作用他再懂不过,为此他也放弃了很多美味,因为优秀的勾兑师一定要保持嗅觉和味觉的敏感,很多食物即使再爱也不能多吃。季克良一直遵循有规律的生活小习惯:不酗酒、不抽烟、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他的解释云淡风轻:“我是学技术的,不了解酒的质量是不行的,所以慢慢学着能喝点酒了。”
图为酿酒工艺既要继承传统,还要科学、规范。茅台人从始至终保持匠心和敬畏心,追求高品质的工艺,以实现茅台酒标准工艺质量的稳定。
优秀的勾兑师需要具备以下核心能力,而季克良的成长历程正是这些要求的典范体现。
一是扎实的酿造工艺知识。勾兑师需深入掌握白酒原料特性(如高粱的醇厚感、小麦的香气激发作用)以及发酵、蒸馏等工艺细节,以精准选择基酒并理解其风味成因。例如,酱香型酒需高温制曲、多次发酵,而浓香型酒则依赖窖池微生物作用。
二是极致的感官品鉴能力。通过视觉(观察酒液透明度、挂杯)、嗅觉(分辨粮香、曲香、焦香等复杂香气)和味觉(平衡酸甜苦咸)评估酒质差异,以此为基础进行勾调。酱香型的“回味悠长”、浓香型的“绵甜爽净”均需此能力把控。
三是数据驱动的实验创新。需系统记录勾调配方与参数,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方案。例如开发低度健康白酒时,需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基酒比例。
四是跨领域协作能力。与酿酒师、经营销售团队沟通协作,确保基酒供应匹配勾调方案,并依据市场反馈迭代产品。
从滴酒不沾练到天天尝酒、顿顿品酒,一喝就是60多年,季克良将自己的感官能力锤炼至极致。他能通过嗅觉精准判断窖池微生物活动状态,从而指导勾调方向,优化勾兑参数,实现基于规模化生产的品质稳定。例如改进“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流程中的取酒节点控制,印证了优秀勾兑师需兼备工艺深度、感官敏锐度、数据思维与跨界协同的综合素养。
季克良说他对茅台酒的认知始于遵义:前往茅台在遵义中转等待时他奢侈了一回,用三角六分钱买了一杯散装茅台。他要亲口品一品闻名于世的茅台酒到底是什么味道?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杯茅台。当酒刚端上,一股浓郁的酱香顿时扑面而来,季克良为之一震,也从心底滋生了一个念头:要让茅台酒成为更多人喝得到的酒、让茅台酒成为高品质酒的代名词。那时候的他并不知道,这一辈子就这样紧紧地与茅台联系在一起,他的人生故事,也成为茅台的故事。
走在茅台镇上,抬头看到的都是酒厂。据统计,沿着赤水河边,大大小小的酒厂最多时有几千家,经过整顿现在依然还有上千家。一个酒厂老板说,在茅台镇只有两种酒:茅台酒和茅台镇的酒。虽然同样用着赤水河的水、有着同样的微生物菌和同样的酿酒工艺,但始终与茅台酒有着距离。究竟是什么原因?酒厂的老板说出了他的看法:茅台对品质的追求不是他们这些小厂能够相提并论的,茅台酒的工艺在不断精进、有秘方、有可拿来勾酒的几十年陈酿、严格遵循入库五年......
为什么要如此注重质量?季克良说,虽然市场对茅台酒的需求远大于供应,对于质量茅台人始终不敢有半点疏忽,因为那是茅台人对茅台酒的一种信仰,一种敬畏之心。
一是对消费者有敬畏之心,要把消费的人、经销商当作恩人。季克良说,茅台酒有着浓烈的红色文化渊源,与国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消费者也把茅台酒作为品牌、身份的象征,作为重要使用场景的用酒。所以,茅台必须格外的重视消费者,对每一位消费者有敬畏之心,一定用好酒回报消费者的信任。
二是对历史有敬畏之心。季克良列了一个时间轴,从汉武帝说“甘美之”开始算有2500多年,从华茅开始算又有200多年,再到新中国成立70多年,一代代茅台人奋力把茅台酒做到了如今的高度。季克良说:“历史已经不允许我们往后倒退,我们要对历史有敬畏感,不能做罪人,要把茅台酒、酱香酒做好。”
三是对传统工艺有敬畏之心。茅台的宝贵传统工艺是在没有计算机、没有大数据的背景下流传的。季克良对老祖宗的传统与传承十分敬佩,也希望酒业同仁尤其茅台人都能敬佩和尊重茅台酒的工艺。他认为,这是高标准的工艺,是高质量的工艺,是综合利用环境当中微生物的典范。“不要小看茅台酒工艺,更不能光靠背生产流程就认为懂了。一定要敬畏我们的工艺,不要一看就懂了,一看就会做了,实际上很深奥。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随便变化。我们肯定要把大曲酱香做好,把仁怀茅台这个家乡酒做好,把仁怀酱酒做好,把遵义酱酒做好。”季克良的信条,如今已经成了仁怀酿酒人的座右铭。
四是对环境有敬畏之心。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季克良总结了“离开茅台镇的环境就生产不出茅台酒,茅台酒不可克隆,不能异地生产”的结论,并身体力行保护茅台的环境,以身作则传播茅台的敬畏心。季克良讲到,当时说这句话主要是从微生物的角度看待,离开了茅台镇找不到和它一样的微生物和微生物发酵环境。海拔高度一样、经度一样、纬度一样、湿度一样、温度一样、土质一样、水质一样、空气质量一样、风力一样、风速一样、雨量都一样,甚至负氧离子也一样,这样的自然条件不可能复制,和茅台有同样微生物群的环境也不可能复制,所以另外的地方做不出茅台酒。季克良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要敬畏环境,要主动、积极地保护环境!”
茅台之所以是茅台,与其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特殊工艺密不可分,而品牌、文化则是茅台的核心竞争力。季克良说:“茅台的工艺是追求高品质的工艺,比如低水分、整颗高粱、低糖化率、高温等,但是真正重要的就是匠心和敬畏心。”他认为:“季节性生产也好,两次投料也好,整颗高粱也好,堆积发酵也好,都保留了农耕社会的特征。茅台酒保留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的基本工艺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可以说,茅台酒的生产的基本工艺是中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
图为整颗高粱、堆积发酵等都保留了农耕社会的特征。茅台酒酿造保留农耕社会的生产的基本工艺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可以说,茅台酒的生产的基本工艺是中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
在季克良的任内,茅台酒飞速增长到几十亿元的规模,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百元股;茅台酒先后突破6000吨、10000吨生产大关,完成了原国家领导人叮嘱的任务;破译了茅台酒的诸多密码,让茅台酒实现标准工艺质量稳定......季克良成了茅台的传奇,茅台也在季克良手中成为传奇。
虽然已是86岁高龄,依然笔直的身板、浓密的银发、明亮的眼神,让耄耋之年的季克良显得愈发英朗、矍铄而睿智。茅台酒是有深刻内涵的,酒入口,一抿二咂三哈之后,它的优雅芬芳、细腻甘美,都是无与伦比的,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与季克良对话,他轻声细语,不疾不徐,让人仿佛品到一缸陈酿茅台,芳香四溢,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情怀、割不断的渊源......(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王斯诺)